嘉靖和万历两个奇葩
祖孙关系。
嘉靖(公元1522年 - 1566年)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
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37-1572年),汉族,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世宗病死后继位。
万历(1573年 - 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万历这个年号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他是朱载垕的第三子。
由此可知嘉靖是万历的爷爷。
大明之亡,既不亡于嘉靖也不亡于万历,就是亡于崇祯之手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掌握帝王之术的精髓,他要是学到齐桓公一点皮毛,或者再退一步,像嘉靖万历那样当甩手掌柜的,大明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就是学他那个木匠哥哥,什么努尔哈赤皇太极也打不进山海关。
那么为什么崇祯励精图治却落得众叛亲离吊死梅山?这就像现在的很多企业,老板起早贪黑事必躬亲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但是企业还是倒闭了。
而那些老板总是游手好闲当甩手掌柜的,企业却发展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既是老板失踪半年,企业也能正常运营。
崇祯坏就坏在“事必躬亲”这四个字上——作为大明帝国的掌舵人,你不是什么都能干都会干的,干自己不会干的,只能算是瞎胡干,你干得越多,江山垮得越快。
其实大明王朝从一开始,对皇室子孙的教育就是失败的,虽然大明王朝“远迈汉唐”,但是皇帝们不是懒惰就是荒唐,也就三五个称得上明君,而在崇祯之前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手下都有一大帮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忠臣良将,就是朱由校手下的死太监魏忠贤,也比崇祯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的五十多个内阁辅臣能干。
要把大明王朝比作一个超级公司,那么崇祯就是董事长,定好大政方针就是了,具体工作要交给具体人去干。虽然明朝中后期的绝大多数文官们和相当一部分武将都比较混蛋,但是这帮官场老油条还是比崇祯更有行政经验,武将也比崇祯能打,可是崇祯一个都不相信,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插一杠子,根本就听不进去任何不同意见。
明实际是亡于万历。万历喜欢敛财,往各地派矿税监,搞得民怨沸腾,然后李如松战死,打杨应龙和援朝耗费了很大国力,努尔哈赤其实是在这个阶段逐渐崛起的,后面就有了萨尔浒的大败。二十几年不上朝,任性缺乏责任感,把国政当儿戏,斗不过群臣就甩手,作为天下的君主不以己任,无承担,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贪玩横行。所以明实亡于万历。
说起明朝的灭亡,清代学者在总结之时,提出“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的观点,这个观点的解读主要是基于党争。
从嘉靖朝开始,为了争夺首铺之位,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拉帮结派,开启了党争,以至于在万历、天启年间愈演愈烈,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明朝灭亡的根源应该要从明宪宗成化年间说起。
明朝亡于嘉庆其实是指明朝嘉靖皇帝开始就把国家掏空了,而万历皇帝上来非但不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变本加厉更急挥霍。
而且万历几十年不管朝政,也直接导致了东林党做大做强,明朝管控能力下降等等。于是乎当明朝交到天启,崇祯两皇帝手里时,如此大的烂摊子就是神仙下凡也无能为力了。
有人说大明亡于嘉靖,也有人说大明亡于万历,还有人说大明亡于土木堡。当然也有找客观原因的,把一切都推给了“小冰河”。并且说要是早知道玉米和番薯的种植方法,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挨饿,李自成张献忠也掀不起啥风浪来。
只要大明后院不起火,努尔哈赤就得乖乖地在东北挖人参采榛子,拿到大明换点锅碗瓢盆回去过日子。其实这些都是客观原因,大明朝确实是明明白白忘在了崇祯手里,这个锅还真不能甩给他的先帝们,也不能归咎于自然灾害——历史上许多王朝都是建立在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基础上的,而且也有很多王朝天灾人祸频仍,但是出现一位“中兴之主”,马上就能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