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大明的工业革命)
采煤历史最早在战国时期的一些史书就有记载,但是煤炭一直都不是很受国家重视,在明朝时我国已能用煤炼出焦炭。煤炭是工业革命的重要物质,所以我国大规模采煤是在1840年后的鸦片战争后,但是主要是外国列强开采,正真的国人开采应该是19世纪60年代后的洋务运动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而且还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最终逐渐落后于世界之潮流。
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②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影响了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③小农经济阻碍了社会的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 总而言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之潮流的根本原因,所以明清商业革命没有转化为工业革命。
自进入15世纪,中国日趋保守,在郑和的舰队第七次下西洋后,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帆船,主动放弃海上贸易,把自己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隔绝起来。
从此以后,中国海军几乎一蹶不振,中国沿海甚至长江沿岸的城市都受到倭寇的袭击,中国始终只在陆上进行防御,甚至葡萄牙船只一再在中国沿海出现,也没迫使明政府重建一支强大的海军。
对于明政府为何作出停止造大船和出海远航的决定,有人认为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有人认为是因经济压力所致。事实上,中国明朝闭关自守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西欧的海上霸权是在朱棣派出的舰队耀武于南海纵横无敌若干年之后才开始出现,朱棣攻打安南所留下来的不利后果,没在他生前暴露出来,却遗患他的子孙。
朱棣的作为已超过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国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已近乎破裂点,他的继承人必须全面地紧缩,才能避免朝代之沦亡。
1424年朱棣逝世后,皇位由太子朱高炽继承,但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接位者为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虽未停止郑和的远航,但减少了远航的次数,他在位期间只批准了一次。随后的继位者明英宗朱祈镇在登基当年就终止了郑和的远航。
明政府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黄仁宇说:“现存的资料证实,郑和准备航海时有权向沿海地区直接征用人力与物资。这舰队之出动虽也有商人参加,可是其被抨击,仍是由于其缺乏利润……海船的往返,找不到一种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规模的载运,因之其劳师动众,更为人指摘。
这些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
即使胡椒与苏木被政府使用当作文武官员薪俸的一部分,其价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维持如此巨大舰队。
郑和所率领的军队虽在海陆战役里获胜,可是一次战役也可能死伤数千。另外南京之龙江船厂曾造大小船只数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间征用,此更招民怨。”
事实上也是如此,明英宗“罢诸处采买及造下西洋船木诸冗费”后,民困才得以缓解。
《论明王朝海禁之害》中记载说,“正值十五、十六世纪海道通行之际,明朝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闭关自守的海禁政策,而清王朝又完全继承了这一历史政策,实行闭关锁国。”
在这种政策下,国家虽然保住了封建社会中君主集权的飘零的状态,稳定了社会统治,但是明清以后的国家发展却越来越后退。新兴科技在国家难以得到发展,导致科技水平停止不前,落后于各个国家的平均水平。就连当初明朝最引以为傲的航海科技也落于人后,一个曾经发展在世界前列的大国就此陨落。
当然,这种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不仅仅完全由掌权者控制,更是因为外界的诸多因素造成。明清时期,封建君主制度肆意横行,由于中国一直奉行小农经济,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即使有一些资本经济的萌芽也会被掐灭。
所以中国当时错过了资本经济的经济财富积累。而当时的西方国家在资本经济的积累和促发下,产生了工业革命,掀起了工业发展的浪潮。
但是中国却没有乘上工业革命的东风。一些西方国家将工业运用在航海活动上。采用新科技的船舶更加坚固和结实。中国造船业远远落在其后。而且当时的中国封建君主统治并不稳定,中国封建统治者们处于内忧外患的境界。所以闭关锁国政策才会得以推行。就是这样,中国科技,社会,经济,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而当其他国家开启新航路的时候,中国还在固步自封,渐渐的,航海业没了中国的立足之地。
因为自郑和下西洋后就关闭了造船业,因为太费钱了!